2009年7月和2010年2月,镇江市先后被确立为江苏省和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作为全国16个新一轮医改试点城市之一,国家和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明确要求,试点城市要稳步实行价格机制综合改革,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逐步破除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扭转依赖药品销售收入维持运转的局面。
2013年1月1日,镇江市正式在卫生系统全面实施医药价格改革,至今已运行半年,下面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分院为例,对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探讨。
一、医药价格改革思路
本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即“四降一提一试行”:取消药品差率,合理提高部分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规范并降低检验组合价格,降低高值耗材销售价格,试点开展按病种收费,缓解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矛盾,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
二、医药价格改革具体内容
(一)“四降”
(1)药品实行零差率:除中药饮片及医院制剂以外的全部药品实行零差价。
(2)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对CT、MRI大型设备检查价格予以下调。二级医疗机构取消MRI和CT扫描的指导价格上浮15%的规定,****医疗机构MRI和CT扫上浮比例下降5个百分点,并在两年内取消上浮政策规定。
(3)规范常规检验项目:一是规范并确定“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和“大生化给合”基础套餐的检验项目、检验方法。
(4)降低高值耗材销售价格:对单价2000元以上的单品高值耗材实行零差率销售。
(二)“一提”
(1)调整诊疗费价格
(2)提
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http://www.ihrd.com.cn
高护理项目指导价格及部分综合服务项目价格
(3)规范住院床位费项目内涵
(4)适当调整临床系统诊疗、手术治疗及康复费用
(5)调整中医诊疗类服务价格
(三)“一试行”
选择部分临床路径明确、疗效可靠的病种试点开展病种收费。
三、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分院基本情况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分院(以下简称分院)是位于镇江市东郊的一所二级医院,床位设置260张,现有在职职工278人,2012年医药总收入6067万元(不含财政和其他);门诊工作量22.43万人次,住院工作量9227人次;门诊均次费用125元,住院均次费用3541元;综合药品比例40%。
(二)医药价格改革后数据对比
■
由上表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医药价格改革后,医院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明显变化。
1、门诊工作量下降明显
医院原门诊挂号费和诊疗费共计4.3元(急诊4.5元),现在合并为门诊诊察费10元。诊察费的合并与上涨,一方面确实提高了门诊医生的劳务价值,另一方面也挤出了门诊工作量的“泡沫”。为什么这么说?在医药价格改革之前,很多医生为了完成均次费用的考核,会采取多次挂号即所谓分解处方的形式,来降低均次费用,低廉的挂号诊疗费对于病人来说也容易说服。而改革后,10元的诊疗费相对来说增幅较大,再重复挂号将会明显增加病人的负担,因此,原先重复的挂号人次必将被挤出,最终反映真实的工作量。
2、业务收入结构重新调整
本次医药价格改革的宗旨是降低病人的药品费用并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如重点提高诊疗费、护理费、床位费、手术费等。从分院半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药品取消利润
统计表显示:分院药品收入1123万元,同比下降了7百分点。取消差价率后药品利润为零,直接表现在药品收入的直线下降。按原先的差价率15%计算,被取消的药品利润约为168万元,门诊人均让利7元,住院人均让利180元。现在所谓的“药品收入”,其实就是医院的药品成本。
(2)医疗收入迅速上升
统计表显示:分院医疗收入增幅达到26.3%。其中:门诊医疗收入增幅15.9%,住院医疗收入增幅35.6%。而分院上半年的门诊工作量是下降的,住院工作量也只有小幅增长,由此可见,并不是工作量而是诊疗费、护理费、床位费、手术费等的收费标准调整拉了的医疗收入的提升。
3、经济指标变化明显
(1)由于医疗价格的提升,医院门、住院均次费用发生了较大变动,特别是住院均次费用增长很快。
(2)药品比例迅速下滑,上半年